预防流脑健康提示!

2023-04-04 450
分享到:

一、什么是流脑?

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“流脑”,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传染性较强。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、剧烈头痛、频繁呕吐,皮肤黏膜瘀点、瘀斑及脑膜刺激征,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,常可危及生命。部分患者暴发起病,可迅速致死。流脑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,冬春季发病率高,一般从每年1月份开始发病,三四月份是高峰期。

流脑的传染源:

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,人是脑膜炎奈瑟菌唯一的天然宿主。本病隐性感染率高,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50%,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,无症状不易被发现,而患者经治疗后细菌很快消失,因此,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。

流脑的传播途径:

病原菌主要经咳嗽、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。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,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,但密切接触如同睡、怀抱、接吻、哺乳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。

流脑的易感人群:

流脑好发于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,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容易感染,家长应当高度警惕。 

人群普遍易感,本病隐性感染率高。人群感染后仅约1%出现典型临床表现。新生儿自母体获得杀菌抗体而很少发病,在6个月~2岁时抗体降到最低水平,以后因隐性感染而逐渐获得免疫力。因此,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~2岁的婴幼儿的发生率最高。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;各群间有交叉免疫,但不持久。

流脑的临床表现:

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、剧烈头痛、频繁呕吐,皮肤黏膜瘀点、瘀斑及脑膜刺激征。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普通型、暴发型、轻型和慢性型四种。

普通型:

占流脑病例的90%,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、败血症期、脑膜炎期和恢复期。上呼吸道感染期有发热、咽痛、鼻炎和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;败血症期有恶寒、高热、头痛、精神极度萎靡,70%~90% 患者身体出现瘀斑瘀点。幼儿表现为哭闹、拒食、烦躁不安、惊厥等。脑膜炎期有剧烈头痛、喷射性呕吐、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,重者谵妄、抽搐 、意识障碍。恢复期体温下降,意识及精神状态改善,瘀斑瘀点吸收。

暴发型:

病情凶险,发病6小时~24小时内即可危及生命。起病急骤,寒战、高热或体温不升,伴头痛、呕吐、意识障碍或昏迷,短时间内出现瘀斑,并迅速增多融合成片,24小时内出现循环衰竭等严重中毒症状。

轻型:

低热、轻微头痛、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,可见少量细小出血点;亦可有脑膜刺激征,脑脊液轻度炎症改变。

慢性型:

成人患者为主,病程为数周甚至数月。表现为间歇性发冷、发热,发热历时12小时,相隔1天~4天再发作,发作后出现皮疹或瘀点。伴随关节痛、脾大等症状。

流脑还可并发引起其他病症及后遗症。

六、怎样区别“流脑”与“感冒”?

感冒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常见病,发热、畏寒、头痛、咽痛、流涕、咳嗽是感冒的主要症状。流脑发病更突然,发热更高,头痛更剧烈,伴有喷射性呕吐,头颈强直僵硬,皮肤有出血点,大、小便失禁,昏迷,抽搐等。

七、那么,我们该如何预防流脑呢?

流脑作为疫苗可预防的乙类传染病,从2008年7月1日起,流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得到广泛应用。近年来,我国流脑发病率非常低,但是,仍需做好相关预防措施:

1. 早期发现病人,早确诊,早报告,就地隔离、治疗。

2.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,做好个人防护,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勤通风、保持安全距离。尽量避免带婴幼儿到人群密集、空气通风差的密闭场所中。当发现疑似流脑病人或出现疑似流脑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。

3. 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,不要带孩子到病人家去串门,尽量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如商店、影剧院、公园等游玩;如非去不可,应戴上口罩。

4. 在流行病高峰季节里,如有发热、咽喉肿痛、头痛、呕吐、精神不好、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。

5. 及时接种流脑疫苗。目前我省已有的流脑疫苗有两类4种。 

1)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为免疫规划疫苗,适龄儿童免费接种,全程接种4剂次,具体的免疫程序如下:

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:接种2剂次,6月龄、9月龄各接种1剂,该疫苗可预防A群流脑;

A群C群膜炎球菌多糖疫苗:接种2剂次,3周岁、6周岁各接种1剂,该疫苗可预防A群、C群流脑。

2)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、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为非免疫规划疫苗,适龄儿童知情、自愿、自费接种,可用于替代免疫规划疫苗,具体的免疫程序如下:

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:适用于2周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中的高危人群,具体接种程序参照厂家疫苗使用说明书,该疫苗可预防A群、C群、Y群、W135群流脑;

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:适用于3月龄及以上儿童,具体接种程序参照厂家疫苗使用说明书,该疫苗可预防A群、C群流脑。